CHINA HERITAGE QUARTERLY China Heritage Projec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ISSN 1833-8461
No. 29, March 2012

FEATURES

Tea People Talk Tea | China Heritage Quarterly

Tea People Talk Tea
茶人茶話

Zhou Zuoren 周作人 et al.

Throughout the twentieth century, leading Chinese essayists wrote about tea and teahouses, as well as about the diversion and delights of tea drinking. Elsewhere in this issue we reproduce Lin Yutang’s thoughts on the subject. Here we note a recent collection of some of the most engaging essays on the subject edited by Chen Pingyuan 陳平原 and Ling Yunlan 凌去嵐, Tea People Talk Tea 茶人茶話 published by Sanlian Books in Beijing 北京三聯書店 in 2007. We reproduce the Table of Contents of that volume, and offer one essay from it.

The writer and translator Zhou Zuoren (周作人, 1885-1967) is particularly noted for his 1935 collection Jottings from Drinking Bitter Tea 苦茶随笔 published by Beixin Books in Shanghai 北新書局. ‘On Bitter Tea’ 關於苦茶,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13 March 1935, is the best known essay in that collection. The essay is reproduced below. Zhou himself took the name The Studio of Bitter Tea 苦茶庵 for his private study and, following a lifetime embroiled i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vicissitudes, he eventually took the literary name or hao 號, The Old Man of the Bitter Tea Studio 苦茶庵老人.—The Editor

茶人茶話
目錄

小引 陳平原

輯一 茶雅

關於苦茶 周作人 3   |   《茶之書》序 周作人 7茶湯 周作人 10    |   茗飲 範煙橋 12說茶 曙山 14   |   中國人與茶 錢歌川 18   |   外國人與茶 錢歌川 23   |   品茶 黃裳 31   |   吃茶頌 謝興堯 36吃茶 鄧雲鄉 42   |   《金瓶梅》里的飲茶風俗 陳詔 52   |   茶詩四題 林林 59   |   茶禪閒話 葛兆光 65   |   茶禪續語 葛兆光 72

輯二 茶俗

上海的茶樓 郁達夫 81   |   茶館 金受申 85   |   喝茶 金受申 98   |   陸羽茶山寺 曹聚仁 109   |   茶在英國 蕭乾 115茶館 黃裳 122   |   中山公園的茶座 謝興堯 126   |   洞庭碧螺春 周瘦鵑 134   |   蘇州的茶食店 蓮影 136   |   英茶小史 華吟水 140   |   茶坊哲學 範煙橋 144   |   茶館 繆崇群 148   |   阿婆茶考 陳詔 154   |   泡茶館 汪曾祺 157   |   喝茶 唐魯孫 167   |   北平四川茶館的形形色色 唐魯孫 170   |   門前的茶館 陸文夫 176   |   大理茶憶 曉雪 179   |   香港茶事 柳蘇 184   |   細說中國茶道: 潮州功夫茶 雷鐸 189   |   水鄉茶居 楊羽儀 195   |   西湖茶事 于冠西 199

輯三 茶話

喝茶 周作人 209   |   茶和交友 林語堂 213   |   《古今茶事》序 胡山源 221   |   戒茶 老舍 227   |   喝茶 蘇雪林 229   |   吃茶文學論 阿英 232   |   喝茶 梁實秋 236   |   茶話 周瘦鵑 240   |   俗客談茶 秦瘦鵑 244   |   茶 鐘敬文 248   |   茶 馬國亮 252   |   喝茶 楊絳 257   |   我和茶 葉君健 260   |   清風小引 袁鷹 264   |   嗜茶者說 韓作榮 267茶話 老烈 273   |   泡沫紅茶 周志文 278   |   我們吃下午茶去! 董橋 281

輯四 茶事

再論吃茶 周作人 287   |   茶淘飯 葉靈鳳 293   |   茶之幸運與厄運 潘序組 295   |   談喝茶 唐魯孫 301   |   尋常茶話 汪曾祺 305   |   品茶 賈平凹 311   |   說茶 鄧友梅 316   |   我和茶神 鄒荻帆 322   |   台灣飲烏龍 唐振常 326   |   一杯一壺 唐振常 329   |   風廬茶事 宗璞 332   |   粗飲茶 張承志 335   |   漫說茶文化 唐摯 348   |   龍井寺品茶 韓少華 353坐茶館 舒湮 358   |   孵茶館 秦綠枝 364


關於苦茶
周作人

Page
Fig.1 Zhou Zuoren
去年春天偶然做了兩首打油詩,不意在上海引起了一點風波,大約可以與今年所謂中國本位的文化宣言相比,不過有這差別,前者大家以為是亡國之音,後者則是國家將興必有禎祥罷了。此外也有人把打油詩拿來當做歷史傳記讀,如字的加以檢討,或者說玩古董那必然有些鐘鼎書畫吧,或者又相信我專喜談鬼,差不多是蒲留仙一流人。這些看法都並無甚麼用意,也於名譽無損,用不著聲明更正,不過與事實相遠這一節總是可以奉告的。其次有一件相像的事,但是卻頗愉快的,一位友人因為記起吃苦茶的那句話,順便買了一包特種的茶葉拿來送我。這是我很熟的一個朋友,我感謝他的好意,可是這茶實在太苦,我終於沒有能夠多吃。據朋友說這叫做苦丁茶。我去查書,只在日本書上查到一點,雲系山茶科的常綠灌木,乾粗,葉亦大,長至三四寸,晚秋葉腋開白花,自生山地間,日本名曰唐茶(Tocha),一名龜甲茶,漢名皋蘆,亦雲苦丁。趙學敏《本草拾遺》卷六雲:
角刺茶,出徽州。土人二三月採茶時兼採十大功勞葉,俗名老鼠刺,葉曰苦丁,和勻同炒,焙成茶,貨與尼庵,轉售富家婦女,雲婦人服之終身不孕,為斷產第一妙藥也。每斤銀八錢。
按十大功勞與老鼠刺均系五加皮樹的別名,屬於五加科,又是落葉灌木,雖亦有苦丁之名,可以制茶,似與上文所說不是一物,況且友人也不說這茶喝了可以節育的。再查類書關於皋蘆卻有幾條,《廣州記》雲:
皋蘆,茗之別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
又《茶經》有類似的話雲:
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
《南越志》則雲:
茗苦澀,亦謂之過羅。
此木蓋出於南方,不見經傳,皋蘆雲雲本系土俗名,各書記錄其音耳。但這是怎樣的一種植物呢,書上都未說及,我只好從茶壺里去拿出一片葉子來,彷彿制臘葉似的弄得乾燥平直了,仔細看時,我認得這乃是故鄉常種的一種墳頭樹,方言稱作枸樸樹的就是,葉長二寸,寬一寸二分,邊有細鋸齒,其形狀的確有點像龜殼。原來這可以泡茶吃的,雖然味太苦澀,不但我不能多吃,便是且將就齋主人也只喝了兩口,要求泡別的茶吃了。但是我很覺得有興趣,不知道在白菊花以外還有些甚麼葉子可以當茶?《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山有栲’一條下雲:
山樗生山中,與下田樗大略無異,葉似差狹耳,吳人以其葉為茗。
《五雜俎》卷十一雲:
以綠豆微炒,投沸湯中傾之,其色正綠,香味亦不減新茗,宿村中覓茗不得者可以此代。
此與現今炒黑豆作咖啡正是一樣。又雲:
北方柳芽初茁者採之人湯,雲其味勝茶。曲阜孔林楷木其芽可烹。閩中佛手柑橄欖為湯,飲之清香,色味亦旗槍之亞也。
卷十記孔林楷木條下雲:
其芽香苦,可烹以代茗,亦可乾而茹之,即俗雲黃連頭。
孔林吾未得瞻仰,不知楷木為何如樹,惟黃連頭則少時嘗茹之,且頗喜歡吃,以為有福建橄欖豉之風味也。關於以木芽代茶,《湖雅》卷二亦有二則雲:
桑芽茶,案山中有木俗名新桑荑,採嫩芽可代茗,非蠶所食之桑也。
柳芽條,案柳芽亦採以代茗,嫩碧可愛,有色而五香味。
汪謝城此處所說與謝在杭不同,但不佞卻有點左袒汪君,因為其味勝茶的說法覺得不大靠得住也。許多東西都可以代茶,咖啡等洋貨還在其外,可是我只感到好玩,有這些花樣,至於我自己還只覺得茶好,而且茶也以綠的為限,紅茶以至香片嫌其近於咖啡,這也別無多大道理,單因為從小在家裡吃慣本山茶葉耳。口渴了要喝水,水里照例泡進茶葉去,吃慣了就成了規矩,如此而已。對於茶有甚麼特別瞭解,賞識,哲學或主義麼?這未必然。一定喜歡苦茶,非苦的不喝麼?這也未必然。那麼為甚麼詩里那麼說,為甚麼又叫做庵名,豈不是假話麼?那也未必然。今世雖不出家亦不打誑語。必要說明,還是去小學上找罷。吾友沈兼士先生有詩為證,題曰《又和一首自調》,此系後半首也:
端透於今變澄澈
魚模自古讀歌麻
眼前一例君須記
茶苦原來即苦茶